“中国人在国际科学上有建立不朽之功绩者,乃自杨振宁始。”
从战火中走出的西南联大少年到万众瞩目的世界科学巨匠,
首位华人诺贝尔奖得主的壮阔传奇人生!
跨洋亲访本人及众多同时代物理大师,
第一手资料翔实的空前绝后之作!
收录近百张私家照片,增补特别章节,
杨振宁本人签名认可传记版本
★ 编辑推荐 ★
◎ 杨振宁——屹立于世界物理发展史的科学巨匠 ◎
他是掀起革命的首位华人诺奖得主——在 “上帝怎会是左撇子”的质疑声中,与李政道一起大胆提出“宇称不守恒”,破除令整个物理学界一筹莫展的“θ-τ之谜”,不过而立之年便成为首位获得诺贝尔奖的华人之一。美国“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因而感叹人类终于“走出了房门”。
他是为近代物理科学奠基的一代大师——“杨—米尔斯规范场论”是与“牛顿、麦克斯韦和爱因斯坦的工作相提并论”的重要理论工作,是量子物理近半个世纪以来最为重要的一个理论规范架构,其方程是近代物理科学300年来九组最重要的方程之一。
“杨—巴克斯特方程”被认为是影响拓扑学、量子群、代数等多个领域的基本数学结构。
CP不守恒、电弱理论、非阿贝尔规范场重整化……在杨振宁的学术贡献基础上,相继产生了9位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甚至还有3位菲尔兹奖(数学界诺贝尔奖)得主。
他是继爱因斯坦、狄拉克之后,为20世纪物理学树立风格的泰斗级人物。已有百年历史的美国富兰克林学会在鲍尔科学奖颁奖词中如此形容——杨振宁的贡献“必将对未来世代有着足堪比拟的影响。”
◎ 读杨振宁,体味中华传统文化浸润下天才的诞生与成长 ◎
从战火纷飞的祖国走出的西南联大少年,如何成长为攀登学术高峰的世界顶尖物理学家?
出生在动荡的五四年代,文化不高的母亲让四岁的杨振宁在战乱频频的一年中,认识了3000多个方块字;中国学习代数获博士学位第一人的父亲在与儿子下棋的同时,教授他唐诗和古籍知识,在看出其数学天赋后,又请清华大学历史学教授雷海宗的学生丁则良教授《孟子》,直至他能全篇背诵。
少年杨振宁进入了民气凝聚的西南联大,开始炮火之下的学习生涯,此时不仅他的物理老师是“中国物理学之父”吴大猷等人,他的国文老师更是朱自清、闻一多、罗常培和王力……
之后,这位深受中国传统文化浸润的天才来到美国物理学顶尖重镇的芝加哥大学,接受“原子能之父”费米与“氢弹之父”泰勒的教诲。当时,与他一同学习切磋的同窗有日后的美国核武器重要顾问、加州理工学院前校长的戈德伯格,1988 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施泰因贝格尔,日后的通用原子能公司总裁阿格纽,还有后来替美国海军设计响尾蛇导弹的威尔科克斯等等。
在异国之地,凭借因对中国文化深刻认知而来的信心,这位来自战时中国的天才少年面对不同文化和环境挑战时,不仅以西南联大得来的扎实的物理实力惊艳众人,更是让费米认可他是自己最好的学生,一步步成长为世界级的物理学顶尖学者。
◎ 读杨振宁,追寻物理学与人类科学事业发展的激昂与宏伟 ◎
正如人类科学进步中每一个激动人心的新发现,本书跟随杨振宁的人生轨迹,探寻充满惊异与震荡的诺奖成果诞生录:从“θ-τ之谜”的学界困惑与两个年轻人的大胆假设,到慧眼识珠的女实验物理学家吴健雄的证实,再到杨振宁他们发表时拥挤到就差叫人爬上吊灯的学术报告厅……人类终于在摸索中走出了备受谜题困扰的黑暗房间,一连串令人惊讶的物理发展就此进发,对物质基本结构的看法步步深化。
“量子规范理论是否足够美,以至于它是真确的?”在本书中,我们跟随杨振宁的学术轨迹,探寻秉承这种信念架构的杨-米尔斯规范场论如何发展,成为量子物理近半个世纪以来最重要的理论规范架构之一。不止如此,还有数学界与物理学界的互相渗透,以及统计力学和量子流体理论的领域的单位圆定理、在非对角长程序和磁通量量子化、玻色—爱因斯坦凝聚理论等等……通过杨振宁,了解古典物理科学如何在众多科学家的思考交织之中层层垒砌,焕然一新。
通过本书,理解杨振宁深邃清简的学术风格,一同体会万千物理学家在面对物理中精粹方程式之美时的庄严感、神圣感与初窥宇宙奥秘的畏惧感。物理学的荣耀,杨振宁用爱因斯坦的话说,就是一个“完整的可用的理论物理系统”能够被建构起来,“用这个系统,宇宙能够用纯粹推导的方式建造起来”。
◎ 读杨振宁,感受老一辈科学家们的家国情怀与深切希冀 ◎
五四时代出生,七岁时在颐和园看王国维殉国处的纪念碑,少年时进入西南联大,于民族存亡之际成长于“似无止尽的长夜”,而后考取庚款留美,前往世界的舞台……
这位百岁老人,曾因背后有强大的中国文化做后盾,而在异国之地从没有过少数民族的感觉;曾在获得诺贝尔奖之后,认为自己最大的功绩是“帮助改变了中国人自己觉得不如人的心理作用”;曾为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多方奔走,帮助大批中国高端学者赴美深造,也曾在得知中国原子弹是完全自主研发之后差点止不住泪水……他是一个年代的见证,与家国一道,从长夜步入曙光,再到“天大亮”的晨曦。
◎ 杨振宁签字认可的权威传记版本,新近增补特别章节,完整呈现传奇励志人生 ◎
资深科学文化工作者江才健,作为《中国时报》前科学主笔,曾前往世界多国采访科学家、科学实验室以及重要科学活动,深耕科学报道和论述工作二十多年,带着撰写《吴健雄——物理科学的第一夫人》的经验,穷四年之功,跨洋亲访杨振宁以及芝加哥大学、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和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等地故旧,整理大量生动详实的第一手采访资料。众多接收采访的重要科学家如今已离世,使得本传记成为无法复制的空前绝后之作。
本书还收录由杨振宁亲自提供的近百张私家照片,其中涉及众多科学界名留青史的重要人物,在深度刻画这位兼具天才禀赋、谦抑修为的跨世纪人物的同时,展现了他背后整个科学时代的丰富画卷。
另外,本次增订版比之前的版本增加了特别篇章《再版后记:东篱归根》,不仅对初次出版后杨振宁18年来的生活轨迹进行了补充,还对杨振宁在物理科学历史上的地位给出了一个总体评价。
内容简介 · · · · · ·
【树木是大地写上天空的诗】
如果你从未仰望过一棵树,你就会错过地球上最神奇的存在。
风靡全世界的“森林游侠”彼得•渥雷本,通过20多年来对森林和自然的研究,掌握了树木之间的交流方式和规律,在本书中通过解读树的秘密语言系统,让读者了解它们的心声和愿望,采用拟人的手法揭秘树木世界的生态万象:一棵树怎样在母树的呵护下成长?怎样与同伴交流?怎样判断天气的变化?人类从树的生命中能学到什么?书中不仅展示了树的生命智慧,更让人对自然生出敬畏之心。
【精彩文摘】
树木,无声无息地伫立在花园里,让人感到如此的莫测高深。盛夏时,它无私地献出树荫;秋天时,色彩缤纷的树叶在风的肆意吹拂下,发出沙沙簌簌的声音。水果树、坚果树填饱了我们的肚子,也满足了我们的口腹之欲;树木还可以成为吊床或是秋千的支架,或是成为一个能够彰显屋前风 格的元素。树木,是地球上最强壮的生物,有着最长的生命,但我们对这巨大生物的了解却少之又少。有时,我们会感觉粗糙的树皮下一定还隐藏着更多秘密,而那是我们在第一眼看到树木时无法知晓的。
直到近十几年来,这神秘舞台才略为人知。20世纪70 年代,科学家们有了个令人兴奋的发现,他们在非洲热带草原区(Savannen Afrikas)观察到,如非洲羚羊及长颈鹿等草食性动物啃食最爱的非洲金合欢的树叶时,有着奇特的行径:
首先,它们会啃咬一棵金合欢几分钟,但不会等到吃饱才停下来。当叶子一被咬食,金合欢就会分泌有苦味的物质,让羚羊和长颈鹿不想再吃,然后羚羊和长颈鹿就会转往50到100米远的地方,寻找下一棵没有苦味的金合欢。为什么是50 到100米远呢?
科学家发现,在短短几分钟内,附近所有的金合欢都会有苦味。草食动物知道了这点,便本能地到一段距离外才会继续吃叶子。令人好奇的是,其他金合欢是如何知道威胁迫近了呢?答案是一种被称为“乙烯”(Ethylen)的气体。最初被咬食的金合欢会释放出乙烯,这种化学求救信号会警告周遭的金合欢做出适当的回应。
近期,科学家从许多不同树种中均发现这种警告信号,大部分植物很可能具有一套化学通信系统,使得我们整天身处一个叽叽喳喳、活泼生动的植物世界中。有些警告信号是有特殊作用的,比如某些树木被毛毛虫啃食后,会发出吸引毛毛虫天敌的信号,通知它们这里有好吃的毛毛虫,以此保护自己。虽然这方面的研究还不够深入,但可以据此推断,树木有着词汇广泛的“气味文字”。
内容简介 · · · · · ·
无论你处于人生的哪个阶段,都能从孔子十五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的一生中找到过好人生的答案。
我们常挂在嘴边的“而立”“不惑”“知天命”这些词,都来源于孔子。当我们年近三十,在社会上尚无立身之地;年近四十,为家长里短而烦心茫然;年近五十,为老之将至而惶惶不知所措……这些时候,我们需要读一读中国人共同的老师——孔子。
十五志于学:家贫不忘立志
孔子三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在母亲的拉扯下长大。虽然家境贫寒,但孔子没有消磨志气。他常常摆设祭器,模仿祭祀的礼仪动作,不知不觉就成了礼仪专家。十五岁时,他就确立了“克己复礼”、为天下人谋生的大志向,并终其一生为之不懈努力。
三十而立:知识与能力才是立身之本
孔子二十多岁时,当上了鲁国的小吏,虽然衣食无忧,却还默默无闻。但短短几年后,他就凭借对礼乐的精通而得到了鲁国国君鲁昭公的认可,受邀参与接见齐景公和晏婴。自此,孔子知礼的名声闻于列国。这一年,孔子三十岁,自称“三十而立”。
四十不惑:人到四十,要知道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
孔子三十多岁就以博学而闻名,乐于为人答疑解惑,并将“不惑”作为自己四十岁这一人生阶段的宣言。但有些问题他坚决不回答,有一次子贡问孔子:“人死之后有没有知觉?”孔子不答。因为要是说有知觉,孝子就会厚葬死者而妨碍生者的生活;要是说无知觉,不孝者就会丢弃死者遗体不安葬。在孔子看来,四十岁的人,可以没有知识,但必须具备知道什么该说(做)、什么不该说(做)的价值判断力,不然就是没活明白。
翻开本书,从孔子的一生中找到过好人生的答案。